NBA赛程,NBA直播,NBA比分,NBA投注分析,詹姆斯,湖人,勇士/全面覆盖NBA职业篮球联赛,包括最新赛程、球队排名、实时比分、球星动态及投注数据分析,专为中文网民打造的NBA综合信息平台。
目前,佛山全市8299个篮球场星罗棋布,构建起了“15分钟健身圈”。图为国潮运动公园篮球场。
岭南的初秋,暑气未消,热浪却已被另一种滚烫的激情点燃。连日来,佛山市第十二届镇(街道)男子篮球超级联赛越战越烈,热度空前。
有多火?比赛开幕前,就有数万球迷早早开始关注。8月8日的揭幕战上,在线小时便突破往届赛事纪录,#全民健身日佛山篮球热#等话题登上热搜榜;最近的十六强争夺战中,现场几乎爆满。
佛山市镇(街道)男子篮球超级联赛始于2014年,一年举办一次。全市32个镇街分别派一支代表队参加,赛期跨度从一个月到近四个月不等。
每每想起第一次夺冠时刻,平日一向淡定的欧阳锦伟也难掩激动,直呼:“那是一个奇迹!”
欧阳锦伟是顺德区均安镇篮球队的领队。这支球队在首届比赛时组建,一开始只有12人,如今增加到了30多人,从“十二朝元老”欧阳伟康、欧阳泽锴,到中坚力量李健权、李展耀,再到如今的年轻一代何齐铭、欧阳镇铿等球员,涵盖老中青三代。
欧阳锦伟回忆,2019年第六届比赛时,和他们展开冠军争夺战的,是实力十分强劲的顺德区大良队。
论战绩,对手是前几届比赛中唯一夺得两次冠军的队伍,而均安队一度陷入“五年三亚”(五届比赛中获得三次亚军)的魔咒;论阵容,听说对方球队有一个球员曾入选过CBA,而均安队都是草根球员,平均年龄25岁左右。因此那一年,连不少观众都觉得均安队“赢面不大”。
总决赛当晚,在全场数千名观众的呐喊声中,双方一直紧咬比分,常规时间内双方战平,将比赛拖入加时赛。最终,顺德均安队以比分89:85夺得冠军,出乎所有人意料。
那天有近900名乡亲到现场加油助威,队员们顶着巨大的压力完成比赛,主办方也评价“这支队伍很顽强”。
夺冠给了队员们极大的激励。在欧阳锦伟看来,这种因热爱篮球迸发的力量,以及对延续均安荣耀的使命,让大家相信,草根球员也能逆袭、也能发光发热。
后来,欧阳锦伟带领的均安队在2022年再次夺得冠军。“今年目标,剑指冠军!”欧阳锦伟说。
如果说,球员的热爱是赛事的火种,那佛山这座城市的篮球基因,便是让火焰燎原的东风。
回溯到20世纪80年代,篮球就已在佛山人的生活里扎下了根。那时,佛山组建的第一支专业队就是篮球队,不仅为国家队输送了一批篮球人才,还带动了佛山的篮球发展。
改革开放以后,佛山曾举办过亿元镇篮球赛。当时只有年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的镇才有资格参加比赛,参赛成为一种荣誉,也成为鼓励各镇发展经济生产的动力之一。
2005年,南海区创办百村(居)篮球赛,让篮球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家。一年后,佛山市参照这一模式推出村际篮球赛,从镇到村,从街头到巷尾,篮球架下的身影越来越多。后来,广东南海宏佳女篮、凤铝男篮、佛山龙狮男篮等职业球队相继落户,这座城市的篮球氛围愈发浓厚。
“彼时佛山的村居赛事早已闻名全国,为了进一步提升佛山业余篮球水平,提高群众参与度,2014年镇(街道)男篮超级联赛应运而生。”佛山市篮球协会秘书长杜东明说,如今,在市区镇各级部门和赞助商的大力支持下,镇(街)男子篮球超级联赛已成为佛山业余篮球的“天花板”,每年吸引全市最顶尖的篮球爱好者同台竞技。
“赛事热度逐年提升,去年有近800万人次观看,总决赛观赛人次近30万。”杜东明的话语里满是自豪。今年,主办方还在赛事间隙加了“料”——“全民健身知识问答”“中场投篮互动”等环节,让大家在观赛之余学习科学健身知识。
更让佛山人骄傲的是,截至2024年底,全市8299个篮球场星罗棋布,构建起的“15分钟健身圈”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运动的乐趣。每当夜幕降临或周末,佛山的篮球迷都会邀上几位好友一起打球,这成为佛山人的一种生活习惯。
那些奔跑的身影、呐喊的观众、亮灯的球场,共同编织着一个关于热爱与坚守的故事。或许,这就是它永葆活力的秘诀:当一项赛事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,成为一座城市的精神符号,它便永远不会落幕。
佛山镇街篮球赛12年热度不减,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:真正的体育火种,从来不在聚光灯下,而在寻常巷陌的篮球架下。
这场赛事的生命力,首先源于对“草根”二字的坚守。没有明星大腕,没有天价转播,球员是街坊邻里,观众是父老乡亲,胜负关乎的是镇街荣誉,拼搏里透着的是生活热望。均安队从“五年三亚”到两夺冠军的逆袭,就是普通人通过体育实现自我超越的生动注脚。这种接地气的参与感,让赛事跳出了竞技的小众圈层,成为连接社群的情感纽带。
更深层的动力,在于体育与城市基因的深度融合。从遍布城乡的球场,到“15分钟健身圈”,篮球早已不是单纯的运动,而是佛山人生活的一部分。当体育从赛场走向街头巷尾,从“少数人的竞技”变成“多数人的习惯”,赛事自然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。
这或许就是草根赛事的终极意义:它让每个参与者相信,自己就是生活的主角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